当前位置:金朝书院>历史军事>万历革新> 第57章 塑造认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7章 塑造认同(2 / 4)

国’这几个字词。

这三点尤为重要。

前世他看到明后期的历史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思考。

这大明天下究竟是何人天下?

是皇帝一人之天下?

这话万历皇帝朱翊钧自己信吗?

他开矿也好,不立太子也好,皆有被阻挠。

满朝文武大臣真这样认为吗?主权在民这话虽然在此时的大明还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但已经有人开始喊了,言官上奏劝谏皇帝爱民的时候,也没有少表达类似的意思。

那么这天下是士大夫之天下吗?

显然也不是,文官虽然遍布天下,但终究是官僚体制,他们从未团结过,也从未真正掌握过军权,朝廷、皇帝也从未真的百依百顺。

甚至儒家意识形态也不允许他们这样认为。

那....这天下是百姓之天下?

显然,百姓不会这么想。

至于士兵、武勋之流对此更是想都不敢想。

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扯淡的事情。

偌大的一个国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谁都不认为自己是大明的主人。

那么对于大明,也就无所谓责任心。

于是乎,皇帝视派太监,横征暴敛;百官则汲汲于权位,党争利己;百姓、军士亦多麻木不仁,冷眼旁观,坐视国事日渐糜烂,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症结所在,便是‘认同’二字。”朱翊钧重新审视着纸上那几个词,“大明,缺少一种上下一心、视国家为休戚与共的‘认同感’!”

“而这‘民族意识’、‘爱国主义’,正是凝聚人心、塑造认同之不二法门!”

“此类思想一旦萌发、进而壮大,无疑可以加强大明上下的凝聚力,使朝野上下,更加团结,对外能共御外侮,对内能共克时艰!”

“要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展现出来,让每个人都清楚的知道,若是自己无动于衷,坐视大明灭亡,那么大宋川蜀之地几成白地、十室九空之惨状,便是自己的前车之鉴。”

当然,朱翊钧也不指望靠着一本小说让大明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这是痴心妄想。

但无所谓,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他现在要做的是播撒种子。

只要用心培育,假以时日,总有其生根发芽、乃至长成参天大树之日!

朱翊钧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在此时的大明,白话小说正处于萌芽阶段。

对于许作者而言,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刻画人物,如何运用笔法,诸多技巧尚在摸索之中。

《水浒传》为何能被奉为圭臬,成为大明朝四大奇书之首?

抛开其故事内核不谈,其纯熟的文笔、高超的叙事技巧,这才是令当世文人墨客亦不敢小觑的精髓所在。

就连大明的士大夫们也不敢小看水浒传,就因为读水浒传,他们也能学到写作的技巧。

如今市面上许多风行的话本,皆是在亦步亦趋地学习《水浒》的笔法。

“除此以外,白话写作的词汇贫乏、修辞手法单一,古人之小说,较之前世小说,其语言之流畅、表达之丰富,都有差距。后世很多丰富的词汇,在此时的大明根本就不存在。而词汇的匮乏,很明显会影响到小说的表达,这也是我的优势。”

“水浒传的技法再高超,在网文的写作手法面前也是不够看的,这种时代的碾压注定了我的小说会成为绝世经典。”

“这样的经典作品会随着西游记、水浒一样,印行天下,流传百年,乃至数百年。当然,不需要那么久,只需要几十年,待到其情节家喻户晓,街头巷尾的说书人亦能随口道来之时,小说中所蕴含的道理、所宣扬的理念,又岂能不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待到那时,那些在蒙学中初闻此书的懵懂少年,听到书中主角对旧有礼法、对儒家经典的‘辩驳’与‘反思’,他们心中难道不会埋下疑问的种子?待他们长大成人,接触世事,自然会有人去尝试......乃至改良既有之学说。”

“意识形态这种东西,要先学会质疑,然后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学者冒出来改良。”

“王阳明若没有年轻时对着竹子格物致知的失败,也不会对理学产生质疑。”

“宗教改革若没有《神曲》、《十日谈》等作品揭露教廷的黑暗、贪婪、后来的马丁路德就算想要教改,也没有群众基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