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朝书院>历史军事>万历革新> 第56章 连载小说的构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章 连载小说的构想(2 / 5)

空误以为师父被妖魔吞食,上天入地求告无门。同样是面对‘死亡’,唐僧师徒消极绝望,而悟空虽悲痛,却从未想过放弃取经大业,一心要为师父报仇、寻回尸骨。”

“此处情节,前后对照,可见悟空心性之成长。”

“再往后,历经比丘国、无底洞、灭法国等诸般魔障,所遇妖邪,多源于一念之‘执’——或为国王执着于延年益寿,不惜以无辜小儿心肝为药引;或为唐僧执着于一念之‘善’,累及无辜。凡此种种,皆是劝诫世人,莫要‘执迷不悟’。”

“只要断了这些执念,极乐之乡就在眼前。”

朱翊钧提点了一句。

王皇后闻言恍然,不由翻书,看到结尾处。

只见书中的樵夫言:“老爷切莫忧思,这条大路向西不满千里,就是天竺国,极乐之乡也。”

放下执念,才能前往天竺灵山。

“之后便是凤仙郡求雨,玉华州传艺,金平府关灯,这几处,狮子精之‘狮’通‘师’,意在考验为人师表;犀牛精之‘犀’通‘嬉’,警示不可耽于玩乐,玉兔精考验唐僧,铜台府考验孙悟空。”

王皇后没有提凤仙郡求雨。

对此朱翊钧心领神会,这一章涉及了天人感应思想。

后世不乏很多营销号,文盲主观臆断,随意射影解释,甚至拿着明朝历史进行暗讽,言玉帝代表朝廷,凤仙郡代表地方官,小民受灾朝廷漠不关心,凤仙郡的上官只在乎能不能制住凤仙郡。

上官只在乎下官是不是担惊受怕,听自己的话,而不关心什么受灾,饿死了多少人。

此类言论牵强附会、离谱至极。

三年不下雨非玉帝所为,乃上帝所为,书中玉帝也需要派人查看,才知道所谓的米山面山有没有消失。

他下不下令一点用都没有,故而书中的孙悟空见到那米山、面山,便立刻面带含羞,一句话都不说的离开了。

此为上天所设之法,非玉帝故意为难。

凤仙郡侯真正触怒的是天,或者是天道、天命。

作者不是什么宗教人士,而是儒生,写书用的是儒家的天命观。

天命大于一切神灵。

凤仙郡侯不修政教,按照汉代天人感应,此行为对应旱灾。

故而解决办法也很容易,那就是礼佛修政教,为什么是礼佛呢?

因为凤仙郡在天竺国,佛教是其国教。

至于凤仙郡侯犯错,百姓遭罪,这天是不是过于霸道,处置是不是不分是非,那就得看看我大明的皇帝的罪己诏了。

皇帝因天灾下罪己诏,皇帝也觉得冤枉。

可在这个时代就是如此。

这就是属于古人独有的意识形态。

“最后便是灵山了。”

朱翊钧轻轻搂住皇后,语气中带着一丝怅然,“这西行之路,乃是人生之路,终究....还是少不了‘遗憾’二字。”

“人生在世,本就难求事事圆满。”他望着窗外深沉的夜色,“那灵山胜境,也并非真是纤尘不染的极乐净土,人间有的贪嗔痴慢疑,灵山之上,佛陀座下,亦不能免。费尽千辛万苦取回的真经,最终也难免残缺不全。”

“或许,这正是作者的本意——人生之路,本就是一场充满缺憾的修行。行至终点,回望来路,又岂能了无遗憾?”

王皇后听着他这番感慨,也是心有所动,只觉眼前的夫君,虽贵为天子,却也有着常人一般的怅惘与感怀。

她不再多言,只是将头轻轻靠在朱翊钧的怀里,感受着彼此的体温与心跳,享受着这难得的静谧。

孙德秀见此识趣对着其他的人摆了摆手,悄悄的离开。

......

一夜无话。

直至日上三竿,朱翊钧才有些慵懒地从坤宁宫的龙床上醒来,鼻尖还萦绕着皇后温软的馨香。

在与皇后共用过早膳之后,他顺手从她案上取了几本自己好奇的书册,这才起身,离开了坤宁宫。。

“从她这里总能看到一些有趣的书。”

朱翊钧暗自感慨,他没想到昨天和皇后讨论西游记居然讨论到了晚上。

前世除了在学校里面还能有机会和人讨论文学,其他地方还真的没有什么机会。

互联网上交流虽然方便,但是牛鬼蛇神,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的人同样多。

至少他是不会和那些张口就来“水浒传好就好在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