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这就够了。
日后若想再变动,那么还有机会继续调整。
他不着急。
而这几日,朱翊钧也终于接到了一些新鲜事情,如兵部奏报。
陕西总督郜光先上奏:西迁的俺答已经率领部众回归巢穴。
他还把表示俺答汗此次西迁遵守了盟约,并没有骚扰举动,认为可以据此嘉奖俺答汗一下。
除此之外就是地方治安问题。
陕西矿盗劫掠徽州、西和县等地,还有北直隶地区出现了和路过矿工斗殴,死伤了一些人。
当然,也有好消息,大明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每天想着如何弹劾别人。
工科给事中尹瑾完成黄河-淮河水利的勘察,将新建堤堰、水闸及入海口的工程绘成地图呈报,并附奏:
“黄、淮之形势,实关国家之命脉。如知其为祖陵之密迩,则思培护之当严;知其为京师之通津,则思疏浚之当豫;知漕运关乎国用,则思河务之当修;知壤地切乎民生,则思保障之当急;知堰堤之绵亘,则思上流之当防;知坝闸之布列,则思下流之当泄。”
最后此人还语重心长的对朱翊钧劝谏道:
“观今日之顺轨,当思昔日之横流;观土功之钜艰,当思保守之不易。”
这封奏疏让朱翊钧第一次见识到了大明的能臣干吏的模样。
朱翊钧默默的记下了此人的名字,打算以后重用。
然后就叫来了陈矩。
他目光注视着陈矩,之所以此时叫他来。
是因为徐爵在今日开始重病了。
基本上快要死了。
据说这几天诏狱的环境格外不好,有水流入诏狱,诏狱排水不畅,竟然变成了水牢,徐爵的身体都泡得出了问题,伤口处有很多虫子蠕动。
朱翊钧对此只能默默同情一下。
“徐爵是你带进诏狱的,眼下冯保案牵扯的人虽然多,但其人依旧是本案重要人证,一旦身死,你这个厂公难逃干系,定然会被弹劾。”
朱翊钧语气平淡道。
陈矩跪伏在地,默不作声,他知道皇帝既然能在这里对他说这些,那么必然对他有所安排,自己不需要担心什么。
朱翊钧见他姿态恭顺,能沉得住气,心中颇为满意。
他话锋一转,问起了一件看似不相干的事:“你可知道,近几年北虏俺答汗西迁青海之事?”
朱翊钧问道。
“此事自然知道,俺答去青海皆因礼佛。”
陈矩开口答道,俺答汗此时拥兵十多万骑兵,此时的蒙古可谓大明的头号强敌。
任何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都不可能不关注这位带着蒙古重新复兴的神君。
“不错。”朱翊钧微微颔首,“俺答晚年向佛,此事我朝亦曾顺水推舟,赐予佛经,以为可以感化其心,消弭边衅。”
朱翊钧说着露出笑容,“前两年,他为朝拜西番活佛,不惜千里迢迢,借道我大明甘凉之地,远赴青海,与那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会盟于仰华寺,那寺名,还是他向朝廷求来的。”
他自然得笑,果然,明君到了晚年都会昏头。
不管是中原君王,还是蒙古大汗都是如此。
俺答汗这个人可能是老了,空虚之下开始信仰宗教,俺答封贡之后,还向大明求取佛经。
大明百官商议之后,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或许能消除这位蒙古大汗的杀气,对于两国和平有好处。
于是赐了不少佛经。
其人还在西番僧侣阿兴喇嘛的劝说下对西藏佛教产生了向往。
于是邀请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驾临蒙古。
为了见这位活佛,俺答汗居然魔怔到出兵瓦剌,打算征服瓦剌之后,绕道去青海朝圣。
结果尴尬的是打输了。
于是又舔着脸求明廷,允许其借道甘肃行往青海。
明廷在万历六年答应了这件事情。
俺答率领自己的大小领主借道甘肃去了青海,和活佛索南嘉措在青海的仰华寺见面,这个仰华寺,还是俺答汗请求明廷赐名得来的。
之后他们在当地举行了大法会。
在会上,以俺答为首的蒙古右翼大小领主及部属抛弃萨满教,皈依藏传佛教,并当场有上千人受戒,大量贵族子弟出家为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