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22章
李宝华约唐明丽出来,就是因为憋得的受不了了,再不找个人倾诉怕是要憋死。
现在唐明丽主动开口,自然要大说特说。
倒也不是说她只有唐明丽这么一个朋友,是这种事不是堆谁都可以说的。自从和唐明丽重新联系上后,李宝华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总之就是特别喜欢她,和她相处的感觉特别舒服。
这次想找人倾诉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以前两人虽说关系也不错,但却从来没这种感觉,不然也不会毕业后几年都没联系。
可能是以前大家都年纪小,不太懂事,不太会和朋友相处吧。猛喝了一大口果汁后,李宝华把这段时间来发生在他们家的奇葩事都和唐明丽说了。
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她大哥回城开始。
当年他们家两个孩子,必须要有一个下乡。大哥已经成年,又是男孩子,成了那个当然的人选。刚开始对于这事,全家都还挺乐观的,包括大哥本人。觉得不过是在乡下锻炼一两年就能回来,毕竟口号是这么宣传的,加上下乡的又不是只他一个,几乎每家每户都有。
但随着一年年过去,无论是大哥本人还是家里人,都慢慢开始有些焦急。虽说有不少下乡青年确实是又回城,但和下乡的人数比起来,能回城的实在太少。
感触最直观的是大哥,下乡后亲眼目睹有些知青因为下乡时间太久,对回城无望,无奈在乡下安家了。
开始他没那么悲观,毕竞刚下乡时不过二十出头。谁知转眼四五年过去,他年纪也不算小了,如果再不回城,要么在乡下当大龄单身青年,要么在乡下找个媳妇安家。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他们一家人不想看到的。父母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自然不想他远离身边。大哥本人就更不愿意了,城里长大的孩子,谁愿意一辈子待在乡下,过着面朝黄士背冲天的日子。
相比父母,大哥本人更急。
最近这一年,他几乎一个月往家里寄一封信,询问家里有没办法让他回程。最后那几次通信,甚至发展到言辞激烈,让父母必须想办法把他弄回城,不然就没他这个儿子。
可回城也不是说回就回,试问在乡下的知青哪个不想回城的。一些家里背景硬的都没办法,何况他们不过是普通老百姓。但没办法也要想办法。
李宝华父母愁得头发都白了大半,放下尊严求了不知道多少人,陪了不知道多少笑脸,甚至还花光了攒了半辈子的积蓄,千辛万苦才终于把下乡多年的大哥弄回城。
说到这些,李宝华眼角泛起泪光,心疼道:“你知道我爸妈攒这点钱有多不容易吗?”
唐明丽不知道,但可以想象。
拿固定工资的工人想攒钱,真的跟蚂蚁囤物没什么两样。她轻轻拍了拍李宝华手背,安慰:“钱财如流水,已经失去了也不要一直想着。好歹人回来了,任何时候人都是比钱重要的。”想到不久后的将来,国家可能的政策,又忍不住多说了几句。“早点回来有早点回来的好,谁知掉再待久一点会出什么事。所以就算以后知青都能想回城就回城了,你们也别去后悔。早一天回城,少遭一天罪。”李宝华不知唐明丽说这番话的真实意图,只以为她在幻想,笑她:“下乡容易回城难,知情哪可能想回城就回城。”唐明丽也只能跟着笑笑。
不知道等到明年,李家人发现下乡知青不用再费劲心思都可以回城,会作何感想。
能否平静接受这一个结果?还是悲愤世道的不公?抑或是懊恼都坚持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再坚持坚持?可等待最折磨人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看不到希望。对未知结果的绝望,足以摧毁一个人的心气。李宝华接着往下说:“我之前也不为这些难过的,可我哥回城后做的这些事,让我有些心痛父母的付出。”
终于说到大哥回城后感情上的渣作为,这也正是唐明丽最想知道的。简单来说就是,李宝华大哥回城后,因为年纪也到了,家里人,包括他自己,都比较焦急自己的终身大事。
于是,父母着急忙慌拖媒人给介绍了对象。对方是毛衣厂的临时工。
虽然是临时工,但除了工资低一点,和正式工也没什么区别。李宝华大哥和家人都挺满意的。
但是,女方却嫌弃他没工作。
考虑到结婚后确实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李宝华的大哥即便不是很愿意,最后还是顶替了父亲在肉联厂的工作。
工作落实下来后,和相亲对象的感情也稳定下来。本以为一切就这样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谁知道突然有一天,他却突然告诉家里人,和相亲对象性格不合,没办法继续在一起。两家人都已经坐下来商量过婚事了,一句没办法继续再在一起就能撇开吗?李宝华父母自然强烈反对,逼问之下他才说出,原来他认识了别人。李父听后,一气之下打了儿子一巴掌。
可这巴掌非但没把他打醒,还把他打出脾气来了,自己跑去和相亲对象提了分手。
如果女方愿意分手,那这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偏女方不同意,甚至破罐子破摔,跑李家闹,跑肉联厂闹。这一闹,就人尽皆知了。
不仅如此,女方家人还把媒人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