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南船只离港后,联合舰队日夜在海面上巡逻,驱赶船只。
外界的船进不来坤甸,坤甸的船也出不去。
坤甸俨然已与世隔绝。
成为一座孤岛。
好在各项物资齐备,城内外各行各业井井有条,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反倒是因为雨季雨水较多,难民们的开荒工作时断时续,进展的很慢,不过吃喝管够的前提下,并未生出任何乱子。
在士兵的指导,难民们已经清楚了该如何去做,有问题该找谁解决。
陆军士兵大部分得以脱身,返回军营。
而征兵工作也已经结束。
征募的新兵全都原有的‘老’人,也都是有田百亩的良家青年,难民还没有获得土地,心中没有建立对坤甸的归属感,暂时不在征兵范围内。
此次征兵128人。
如此,坤甸服役士兵,包含海军,总人数已经达到了4289人。
而整个坤甸加上难民,一共也才41349人。
士兵占比高达10.4%。
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当兵的,士兵比例过高,已经威胁到生产和耕种的正常进行。
即便如此,吸纳周边原住民和允许与原住民通婚的建议,再一次被刘季否决。
相比起现在人力不足的问题,吸纳原住民以后会导致的民族、文化等等问题,才是更大麻烦。
他宁愿发展的慢一点,也不要原住民。
陆军新兵训练场上。
刘季站在远处,看着士兵们在号令声中集结成方阵。
一共是两个燧发枪步兵方阵。
每个方阵72人,分3行战列,每行24人,左右各配备一名老兵军官。
两个方阵中间,还配备了一个鼓手。
因为新兵人数不足,所以第二方阵的第三行空了很多位置。
新兵们站的很紧凑,几乎是肩并肩。
左右如此,前后亦是如此。
方阵正面宽度不到18米,纵深不足3.6米。
相比传统的火绳枪方阵,需要士兵中间至少间隔0.9米,好避免士兵不小心点燃左右的火绳或火药,燧发枪步兵方阵紧凑的多,单位宽度内,火力也更加强大。
不过,新兵们的队列尚不成熟,集结的很慢,装填火枪时更慢。
咚咚咚,咚,……
随着鼓声节奏变动,军官‘准备’口令响起,方阵队列开始变换。
第一排的1、4、7……21位置的士兵半蹲下,开始举枪。
第二排同一号位士兵原地举枪。
第三排士兵整齐向右小半步,同前排号位士兵,在前排两个士兵脑袋中间举枪。
“放!”
军官一声令下,举枪士兵开枪。
紧接着,处于2、5、8……23位置的士兵,开始重复左边队友先前的动作。他们右侧队友仍然处于待命状态,而左侧已经开过枪的士兵,则开始装填火药。
如此,相邻的3个士兵,在同一时间内,分别处于射击、待命、装填3个状态。
如果训练有素的话,从方阵正面看,方阵永远处于射击状态,而且是从左向右的横向轮射。
这种轮射,被称为【横向轮射】,和传统的前后轮射不同,更像是破坏性射击,火力也更凶猛。
加之燧发枪前端装配了刺刀,阵型又密集,足够抵挡没有步兵火力配合的骑兵冲锋。
只是火力强大的同时,对士兵的要求也变高了,训练的时间也变得更久。
至于要求更高的排枪射击,需要以每个小方阵作为火力单位,加强督导管理,是老兵们的日常训练内容。对新兵们,难度太高,暂时还没有这个训练计划。
1个沙漏时(1分钟)完成,方阵中只有个别士兵完成了2次横向轮射。
距离要求的5次齐射,还差得远。
军官下达了‘前进’命令,鼓声开始变得节奏规整。
新兵们竖枪,踏着鼓声往前走。
按照训练要求,每沙漏时间需要能走75步,行军百米后队伍不变形。
但是士兵们良莠不齐。
总是有人慢了一步,搞垮整个方阵。
或者有人走得很快,一回头发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