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论关心兄长的特殊方式
“喊那么大声,叫魂呢。”
赵闻枭伸手将叶子摊开,让他看清楚里面的东西。嬴政皱着眉头,将东西放到案上,垂眸仔细打量此物。整体白乎乎,边上有些发黄,有点儿软,压一压能榨出水,按下去可以弹起来。
半响,他才收起手,抬眼看向赵闻枭,半是怀疑:“此物真能做出车轮套子,可以减少震动?”
赵闻枭只说:“给我找些容器,等接够量之后,弄回来让你试试看,不就知道了?”
不过,这年头的容器没几件是轻巧的,赵闻枭看着卫士找出来的那一个个大瓦罐,也只能凑合一下,搬去用。
橡胶流淌得慢,刮好汁液流淌的轨道,并将器具摆好之后,他们并没有专门看守,而是在附近转悠溜达做考察。
观过气象,她发现这几日涨潮会比较厉害,当即想到一件事情一一“既然都到了海边,那就再弄几片盐田好了。”“盐田?”
蒙恬他们懵圈。
水田、稻田、豆田和麦田他们都知道,但是盐田是什么田?赵闻枭带他们去到海边,在沙滩上画简图跟他们说明,这几日要建造一些方池。
方池有高有低,高的做为蒸发池,矮一些的做为结晶池。“这些池子要来做什么?"王离挠头,“这么一大片海在,用不着再造池子了罢?″
再大的池子,它也比不过大海啊。
“费什么话。“赵闻枭霸道划分好他们的工作,“让你们动起来就动起来,先干活,干完就知道有什么用了。”
王离也就是随口一说。
服从命令对秦人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了,他们没有抗令不遵的念头,就是好奇。
还好,赵闻枭霸道归霸道,随后还是跟他们提了一下这些池子的作用。“纳潮晒干?"李信不理解,“这海水晒干,还剩下什么东西吗?”那不是得空茫茫一片。
王离捡走赵闻枭骂人的话教训他:“你个小文盲,煮盐还有一层薄霜在呢…说到这里,他突然反应过来,睁大眼睛,看向一起忙活的赵闻枭,“教、教官?”
“你个小结巴。"李信逮准机会,将嘲讽还给他,“话都说不利索。”王离白了他一眼,暂时没跟他拌嘴,只问:“这盐田,还真是种盐的啊?”这么神奇的吗?
“等池子建好,再过十天半个月的,你就知道了。“赵闻枭挪了挪头顶遮阳的叶子,“太阳底下少说话,别明天嘴皮子裂开,血糊刺啦的黏在一起,撕都撕不开。”
秦文正老说她多话,他要不看看这位呢。
他们还真是薛定谔的话痨,在秦国惜字如金,仪礼周到,来到这里就撒丫子敞开了,毫无顾忌。
王离手一划拉,做了个闭嘴的动作。
池子建好的次日涨潮时,蒙恬他们看着灌进来的海水,十分疑惑:“这样就行了?不用将海水装起来,再煮一煮?”先秦时候的盐,大部分都是自然盐。其中以“戎盐"为最,这类盐多是纯天然的岩盐和池盐,其中味道最好,苦味很淡的叫“饴盐”,跟“饴糖"取名一个道理;其次便是形盐和散盐,类似一些边角料,边角料里最差的是苦盐,味道又部又涩。①
秦国的老百姓,大部分没得吃,或者所吃的就是这种苦盐。赵闻枭先前好奇尝过一口,觉得生性活泼外向的自己,有些自闭。在所有的盐里,唯一一种人工盐就是海盐。海盐属散盐,将海水放到锅里烧煮,得到结晶便直接食用,简单粗暴得很。这年头,并不存在什么高超的提纯手段。
唔,就连各国君王吃的盐都是自然的岩盐,顶多只是将肉眼可见的杂质去掉而已。
章邯素日不说话,今日倒是多话一些:“学生之前读书,说齐国有民,没有盐吃的时候,会到海边挖日光下多有白亮的沙子,放在嘴里含”人穷困潦倒时,也只能勉强维持衣冠。
若是食不果腹的话,直接吞吃沙子也是有的。他转头看向赵闻枭,“想必就是这个道理?”晒干之后,盐就在池子里了罢。
教官不过是将池子当瓮,把这格外灿烂的烈阳当柴火罢了。“差不多吧。“赵闻枭看着灌入海水的池子,让他们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建滩纳潮后,海水还在蒸发池,他们明天得把海水引到结晶池,相当于太阳晒过,浓缩一部分;放完,再继续纳潮,周而复始,不断提高池子里的盐浓度在这个过程中,引潮很重要。要是海水过多或者过少,都没有办法提炼出盐份,就像直接装海水烧一样,可能烧到最后,只能尝一口又苦又咸的水,充当盐用。
除非像她搁置在半岛那个池子一样,长年累月放着,某一日去说不定就有盐了。
不过谷地那边有岩盐,以她现在这点儿人手,根本不用烦忧不够吃。她只是习惯交叉规划时间,不让自己和这些人闲着。就当是未雨绸缪了。
反正引完潮,他们还是得苦命拉练,顺便将这一块的地图补充完整,勘测地形、动植物、矿物分布等等。
在此期间,赵闻枭跑秦国一趟,将好几筐橡胶球球丢给嬴政,让他找人研究怎么做成橡胶套子之类的东西。
交代完她就捞走食案上的半只羊,跑回来跟蒙恬他们分吃,吃完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