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了,以前的他,初登皇位,所有的一切,都是太上皇赐予的,他无法反抗。 现在和以前有所不同,他已经御极七载。这七年的勤劳国政,让他不知不觉中,已经宛如那拔地而起的松树一般,有了自己的实力与坚实根基。 但是,他却忘了,不论他有多么强大的根基与实力,却始终越不过太上皇去。就如那青松,不论生的再多么高大粗壮,只要那漫天雪花飘起的时候,就注定还是要被皑皑白雪压弯枝头。 而唯一能够打破这种束缚的办法,只有待那阳光高照,枝头消融的时候,青松才能够真正的,向世间展露他高贵的品格。 何时阳光才能高照,积压在枝头的积雪才能消融?宁康帝看了一眼上方佝偻着身子的太上皇,他深吸一口气,让自己暴躁很久的心绪,略微平静下来。 然后他重新将目光看向贾琏,而贾琏也将目光迎上他。那一对即退,却无声中表达了忠心的目光,让宁康帝眯起了眼睛。 可以说,贾琏的这首诗,真切贴合了他此时的心境。是巧合,还是贾琏有意为之? 巧合则罢,若是有意为之?他知道贾琏颇有妖孽之嫌,能够别出新意的劝导他这并不太奇怪,这小子办事一向能迎合他的心意。 他只是觉得,若真是如此那贾琏的胆子未免太大了!换句话说,若是他对贾琏有丝毫的不满,现在就可以将他拿下治罪。罪名便是大不敬,罪证就是那句“待到雪化时”。 但是很显然,宁康帝并不可能有这个想法。 首先这些只是他个人感同身受的猜测,而且,若是以这个罪名处理贾琏,岂不变向说明,他也将太上皇的存在,看作是压在他枝头的厚重白雪,犯了不敬不孝之罪? 所以,宁康帝不但没有治罪贾琏的意思,反而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柔和。毕竟,就在方才,他才经历了一场来自文武百官的背离。 那些反对他的人之中,许多都是平时对他大表忠心的人,却在关乎他们自己利益的时候,选择了站在太上皇的那一边。 而在他孤身面对太上皇的压力之时,没有人可以与他分担。如今,知道贾琏有这一份忠君之心,他心里多少释怀一些。 不论宁康帝震荡的心思,殿内其他人,终于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 太上皇此时也看过了贾琏的诗稿,他终于开口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果然是好诗,造词简洁,立意却颇为深刻,读来发人虔思。 只是,诗虽好,朕却并未瞧出与‘雪’有多大的关联。莫非你没有听清楚朕的话不成?” 贾琏立马跪下道:“回禀太上皇,并非微臣没有听清楚太上皇的圣意。微臣一开始,也是想要以‘颂雪’为主题,正苦思之间,忽见殿外青松耸立挺拔,纵使被大雪倾轧,仍旧屹立不屈,心中有感。 因想太上皇此番考教,是为考量臣的才学,而佳句本就是妙心偶得,因此斗胆作此诗,还请太上皇恕臣才疏学浅之罪。” 贾琏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当时没想到别的,就想到了这个,才疏学浅,还请见谅。 确实是,咏雪的诗句多了,甚至此世无存,却可称千古名句的关于雪的诗作,贾琏脑海中也有。 但是他不想写。他现在并没有想要讨好太上皇的意思,只想着怎么能够在不惹宁康帝厌烦的前提下,将太上皇给委婉的打发了。 他也没说谎,他确实是看着殿外之景,才忽然想起这首陈帅的大作来的。 他觉得很不错,诗不错,虽不算特别惊艳,难得立意高远,精神长鸣,想来能够堵住太上皇的心思。 至于跑题,如他所想,跑题不重要,反正太上皇大概只是想看看他是否有真才实学,并非要刁难。 而关于宁康帝的怀疑,也确实不是全无根据。贾琏还真想到以这个比喻来提醒宁康帝稍安勿躁的。 你老急什么吗,你还年轻,太上皇都七八十了。等他嗝屁儿了,您老人家想干什么不得行? 至于他为什么敢?他不敢,这不,他没有说出来嘛。 那些意思,都是宁康帝自己感同身受,延展出来的。而太上皇他老人家,他或许都不觉得他今天干涉宁康帝的行为,是对宁康帝的一种压迫,他可能还觉得他才是正确的,哪里会想到什么“雪压青松”上去。 至于其他人,就算有那心思通透的,又确定贾琏和宁康帝是“铁哥们”,所以能够联想到这一层上面来,但是谁敢说? 挑拨太上皇与宁康帝的父子关系,死罪! 就算有人看不惯他,事后给他造谣也不怕,反正没有实质的证据,在他明显在皇家吃得开的情况下,